跳到主要內容區

造山者宜蘭特映,慧燈學子共襄盛舉!

造山者宜蘭特映,慧燈學子共襄盛舉!

    慧燈中學師生受邀參與紀錄片《造山者──世紀的賭注》宜蘭特映會,難得機會讓大家一同見證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奮鬥歷程。這次活動特別感謝上旗文化出版社陳照旗社長熱情邀約,並由企業公益包場,讓學生們能免費觀賞這部極具啟發性的電影。影片由金馬獎最佳導演蕭菊貞執導,全片長達106分鐘,濃縮了半世紀的挑戰與突破,不僅呈現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脈絡,也深刻描繪了「造山者」們勇於開創的精神。

    透過觀看,師生們不僅認識了台灣在世界舞台上的科技成就,更看見一代代築夢者背後的堅持與信念。這場觀影活動不只是一次文化體驗,更是一堂生動的課程,讓學子們感受到半導體科技產業所承載的知性與感性。對慧燈學生而言,這是一段難忘的學習旅程,也是一份啟發人心的精神洗禮。

 

505 陳又君

    造山者對我來說是一部由信念築起的山,這不僅是一部科技紀錄片,更是一段用信念撐起台灣未來的故事。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,不只是科技大夢的啟航,而是那份從平凡生活萌芽、最終點燃國家希望的信念。當年,美援終止、石油危機、退出聯合國,一連串國際打擊讓台灣陷入迷惘。然而,經濟部長孫運璿毅然推動產業轉型,帶領台灣從勞力密集邁向技術密集,這是一場無法短期獲利、卻攸關國家未來的高風險賭注。

    其中最動人的一幕,是年輕工程師們遠赴美國RCA學習半導體技術,他們肩負的不只是專業知識,而是一個國家的希望。「只許成功,不許失敗」成了他們的使命,從設備到設計,從製造到封測,甚至連財務會計都一一掌握,最終以努力與毅力兌現了承諾。電影也呈現了幾位關鍵人物:曾繁城的務實、史欽泰的堅持、潘文淵的專業導向、孫運璿的遠見。他們以實幹組隊救國,證明即使是小國,也能在世界舞台上站穩腳步。

    聯華電子的成立是起點,而台積電的成功,更是「台灣不能輸」信念的最佳印證。今日台灣成為全球半導體重鎮時,我們更該記住:若沒有當年的堅持,就不會有今日的榮景。《造山者》講述的,不只是科技發展,而是人心、信念與時代選擇。真正的建設,從來不是水泥與鋼筋,而是那份敢於賭上一切的堅定與遠見。如今,那座由信念堆疊而成的山仍在成形,等待著更多人攜手,與前人一同持續向上攀登。

 

505 簡幸幼

    我們每一個人,都是造山者。這次,有幸欣賞了這部記錄台灣半導體崛起歷程的紀錄片,從小欣欣豆漿店的初衷,到 RCA 技術移轉、聯電成立、再到台積電站上世界舞台,這不只是產業發展的故事,而是國家信念與人民堅持交織出的史詩。

    過去我對台積電的印象僅止於「經濟支柱」與「冷冰冰的科技產業」。然而,透過導演蕭菊貞的鏡頭,我看見一群人為了夢想與國家傾盡全力:有人在異鄉苦學,有人面對決策掙扎,有人默默奉獻於生產線。宏觀的成功,若細看,都是一段段酸甜苦辣的人生故事,而其根本,正是一顆顆愛鄉愛國的心。

    片中有一幕令我難忘:曾繁城親手種下的芒果樹,數十年後結實纍纍,象徵著當年的努力如今化為豐碩成果,這不只是產業的成功,更是世代傳承的精神見證。影片尾聲,人聲與天空的長鏡頭交織,訴說著歷經艱險仍守住初心的堅定,未來局勢雖變化迅速,但這份精神將以台積電的形式長存。因為我們每一個人,都是「造山者」;因為我們都承載著那句沉甸甸的話:「只許成功,不許失敗」。

 

505 游歆媛

    科技島的靈魂,不只是晶片。這部紀錄片深度呈現台灣半導體從1970年代起步、走向世界的歷程,也讓我第一次真正看見,這段產業奇蹟背後的「人」與「信念」。導演蕭菊貞原本婉拒拍攝,但在科技前輩胡定華的追思會上,看到眾人回憶當年打拚的點滴,她動念:「這段歷史不能不拍!」

    雖然自認是「科技麻瓜」,她仍花 5 年,訪談80多位關鍵人物,為了還原「小欣欣豆漿店」的開會地點,甚至翻地籍資料、親自走訪半年——這份堅持令人敬佩。故事從1974年說起,那年,一群留美工程師受命赴美 RCA 學習半導體,肩負改變台灣產業結構的重任。

    他們回國後成立晶圓代工廠,最終促成台積電的誕生。當時政局不穩、經濟艱困,但他們選擇相信,選擇留下,用專業、熱血與行動改變命運。其中那句:「只許成功,不許失敗」,不只是口號,更是一種面對未來的堅定信念。如今,台積電成為全球科技關鍵、佔台灣GDP56%,能製造2奈米晶片,台灣也因此有了「矽盾」的地位。

    但這一切從來都不是偶然,而是幾代人日以繼夜的努力與犧牲。看完《造山者》,我不再只用「護國神山」來看待台積電,而是從這段歷史,看見了台灣精神:堅毅、團結、永不言敗。對那些曾默默奉獻、成就今天台灣地位的「造山者」們,我深深致敬。

 

瀏覽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