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敬經典,啟動創作



對於如今為了家庭或個人努力工作的成年人而言,童年時期圍繞在電視機前,守候著每天固定時段播放的動畫,是一段難以抹去的回憶。那些動畫角色、旋律與劇情,曾為我們的童年塗上繽紛的色彩。即使長大後步入繁忙的生活節奏,若在某個角落偶然看見熟悉的動畫商品,心中也會泛起一抹溫暖的微笑,彷彿回到了那段純真的時光。
近年來,日本動畫界興起一股「動畫重製」風潮,重新喚醒世人對經典作品的記憶。從2019年重製的《魔法水果籃》(原版2001年),到2020年的《神龍之謎》(原版1991年)、2023年的《神劍闖江湖》(原版1996年),再到2024年即將重製的《亂馬 1/2 》(原版1989年),這些作品重新演繹過往的感動,也滿足了許多觀眾對當年未完劇情的期待與遺憾。
在本次動漫社的社團課中,我們選擇了《魔法水果籃》作為示範教材,讓學生透過比較2001年版與2019年新版的第一話,進行觀察與思考。學生觀察到舊版動畫的角色畫風更具少女漫畫風格,如女主角眼睛大大,男主角略顯女性化;而新版則更貼近當代審美,角色表情更自然細膩。劇情中提到的「十二生肖的詛咒」與角色轉變成動物的設定,也激起學生濃厚興趣,多數學生認為新版畫質更為精緻、配樂更具情感,能更直接打動觀眾的心,因此偏好新版的呈現方式。
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比較學習活動,引導學生深入觀察動畫中的畫風、配樂、劇情安排與主題詮釋等細節,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媒體識讀與藝術鑑賞能力。事實上,一部改編動畫的成功,不僅能使觀眾回頭閱讀原作,也會帶動ACG文化的整體熱度,讓經典持續在新世代中延續光芒。
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,我們還與校內其他社團進行「社團聯動」,一同參與由日本文化研究所主辦的「圖文作家的筆下世界」講座。此次邀請到知名圖文創作者「加零在電線桿下」(簡稱加零)蒞臨慧燈中學,與學生分享她從Youtuber轉型為圖文創作者的心路歷程。加零幽默地開場說,自己一開始創作的動機,只是想達成「一週吃四次迴轉壽司」的願望,讓全場瞬間笑聲不斷,她分享了如何創造出IP角色「小加零」、為何使用黃色作為角色主色、如何保持更新內容以及擺攤經驗等創作歷程,也談及如何在合約中保護創作者自身權益。她鼓勵同學在創作前思考「為何而創」,並以自己為例,告訴大家「在往前衝時,把自己考慮進去」,「在那之前,先選擇自己喜歡的吧」。
講座結束後,美術社的同學們開心地與加零互動,請她簽名並合照留念,展現出慧燈中學學生的熱情與敬意。這場結合動漫、美術、音樂、大眾傳播與創作理念的跨社團活動,不僅促進了不同興趣社團的交流,更讓學生看見創作的多元可能與實踐路徑。透過這樣的課程與講座,我們希望學生不僅能重溫動畫中的經典,也能從創作者的經驗中汲取養分,培養對內容創作與文化傳播的理解與興趣。未來若有機會,也期望能繼續邀請在不同領域中發光發熱的講者,走進慧燈,啟發學生以夢為馬,勇敢走出屬於自己的創作之路。
動畫的蛻變
今日觀賞的影片中,讓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《魔法水果籃》舊版與新版動畫畫風的明顯差異。舊版的畫風充滿「少女漫畫」的味道,人物的眼睛大得幾乎佔了整張臉的一半,男角色也常常畫得較為柔和,有些甚至讓人難以一眼分辨性別。而新版動畫則回歸較為寫實的比例,眼睛大小自然許多,角色性別也更加明確,整體畫面風格變得更成熟清新,也更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。
由於我們以前就看過《魔法水果籃》的原作漫畫和舊版動畫,這次能對照新版動畫觀賞,讓我更能體會作品重製的價值與用心。除了畫風上的進化,故事節奏和細節的呈現也有所調整,像是女主角的性格不再只是天真可愛,更多了幾分獨立與堅韌,角色的深度更加豐富。重製後的動畫在光影運用、色彩細節與人物動作的流暢度上都有顯著提升,畫質也更加清晰細膩,而聲優的表現與背景配樂更能烘托劇情氛圍,讓觀眾有更強的代入感。
影片中也提到了「貓與十二生肖」的傳說,讓我驚喜地發現,這部作品不僅有感人的情節與角色關係,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背景與寓意,使得整體故事層次更豐富。雖然我認為劇情若能再加入更多創新元素會更吸引人,但整體而言,重製版無論在畫面、配音、角色刻畫甚至情感鋪陳方面,都更符合當代觀眾的喜好與期待。這次的觀賞經驗不僅喚起了我們對童年回憶的共鳴,也激起了我們對動畫演變的好奇心,希望未來還有機會接觸更多舊作與重製版本的比較,從中欣賞動畫在不同時代中的變化與多元魅力,進一步了解動畫不只是娛樂,更是一種跨越時間、情感與文化的藝術呈現。